从“看客”到“主角”:即墨文化舞台“民”星闪耀
- fandeguo 1楼 2025/7/8☆收藏
- 文化,是一座城市的灵魂;而群众,则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。过去,基层文化活动往往是“政府搭台,专业团队唱戏”,群众只是台下的观众。而如今,随着腰鼓表演《红红火火》的激昂节奏,在陆港蓝村百联奥特莱斯西广场上,“我们的舞台——即墨春晚直通车”启动仪式暨蓝村海选赛火热开启。14支参赛队伍轮番登场:从南泉艺术俱乐部柳腔演员《花灯记》的戏服生辉,到振兴管区舞蹈队《梅花赋》的折扇翻舞;从蓝村街道机关职员《真假“困难户”》的诙谐演绎,到壮武管区太极拳爱好者《太极养生掌》的气韵流转。人群涌动处,斑斓色彩绘就了即墨群众文化最生动的底色。

在即墨,“零门槛”的舞台向所有人敞开,文化活动的聚光灯早已悄然转向普通大众:台下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的阿姨,发梢还沾着方才起舞时的汗珠;那个观众席上随着鼓点轻拍膝盖的小伙,此刻已起身走向后台候场。这瞬间,台上台下原本清晰的界限逐渐模糊,群众既是舞台上的追光者,也是掌声里的见证者。一个个平凡的身影从田间、从讲台、从车间走来,在聚光灯下绽放耀眼光彩——
退休职工的领舞人生:通济街道的张仁香退休前曾是台下忠实的观众,如今,她带领的腰鼓队已从30人壮大到百人规模,舞步不仅踏遍村里广场,更登上省级赛场巅峰,斩获第五届山东省广场舞大赛冠军,连续三年稳居区级赛事前三名。
社区艺术团的裂变生长:环秀街道的“阳光姐妹艺术团”从单一合唱团拓展为涵盖锣鼓、舞蹈、模特的多元艺术矩阵,超百位成员把街头巷尾、社区广场都变成舞台。自编节目《再唱洪湖水》《走进新时代》不仅圈粉无数,更登上省市级电视台荧屏。
大妈们的生活剧场:北安街道的“新都大妈”志愿服务队将目光聚焦身边事,以“新都微视”小剧场为载体,把《新都大妈那点事》等自编小品搬上区级“秋晚春晚直通车”决赛的舞台。当张婶家的矛盾、李叔家的喜事化作笑泪交织的演出,台下观众共鸣爆棚:“这不就是咱老百姓过日子的缩影嘛!”
散步客的舞池逆袭:环秀街道的车修森曾是公园散步的“看客”,如今作为社区曳步舞社团核心人物,他带领队伍在广场公园掀起舞动热潮,让全民健身成为城市风景线。
“90后”的乡音坚守:春晖柳腔剧团的创办者单洪超十年前还是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,而今已成为柳腔传承的标志性人物,带队参与惠民演出超千场,《中国青年报》也曾整版刊登他的事迹,他让非遗乡音在创新演绎中焕发新生……他们的事迹,只是平凡身影在聚光灯下施展才华的缩影。
这样的转变,在墨城大地不断延伸,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生长图谱。在不设限的舞台上,消弭了演员和群众的界限,让群众从“文化消费侧”大步迈入“供给侧”,让文化“长”在了群众中,人人皆可登台,人人都是角儿。
这些鲜活故事的背后,是即墨区“把舞台留给群众、把话筒递给群众、把镜头对准群众”的实践智慧。

以“我们的中国梦——文化进万家”为统领,即墨区依托“我们的舞台”系列活动,不断深化“全民参与、演评一体、地域特色、乐教结合”的活动经验,围绕激发各行各业各领域参与文化文艺活动的热情,坚持区、镇街、村居三级联动,文化供给直达基层最末梢。
村居文化活动强调活动多样性和参与广度,让百姓“唱主角”,舞台搭建在农村院落、田间地头、广场公园,形式也由“村村演”向“人人演”延伸,由“舞台演”向“云上演”分化,使“我们的舞台”真正成为百姓热爱的大舞台。镇街活动突出活动主题性和节日性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培育出“文化纵享·爱尚环秀”“幸福在通济”“最美陆港蓝村人”等多个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。区级则着重打造文化精品,实现全面引领,深度整合“春晚直通车”、广场舞(秧歌)大赛等品牌活动,推动文化精品全面引领。去年,即墨区累计开展群众性文化文艺活动1.2万余场次,惠及群众140.77万人次。
文化因群众参与而生生不息。真正的文化盛宴,从不需要划分“观众”与“演员”,只要舞台向热爱敞开,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城市的文化“民”星。
在即墨,文化活动没有“被安排的精彩”,只有“群众自己创造的热闹”。当非遗柳腔与曳步舞同台,当社区故事登上艺术舞台,文化便如同扎根泥土的花朵,因千万双手的浇灌而绚烂,因百姓的参与和创造热情而生生不息。